那些「個人的選擇」,其實是集體無意識的指引?
從小到大,總有人告訴我們該如何走人生這條路:好好讀書、找份穩定的工作、賺錢買房、成家立業。這些標準彷彿是理所當然的事,幾乎不需要懷疑。大多數人也確實遵循這樣的模式,因為這是社會給予的安全感,是多數人認可的道路,讓人安心。
然而,有時候,當生活按部就班地進行,內心卻隱隱浮現一種說不上來的空虛,彷彿少了什麼。或許是某天望著電腦螢幕時,突然覺得自己的日子怎麼變成這樣;也可能是在某次聚會上,看著身邊的人討論買房、投資、孩子的教育,心裡浮現的不是期待,而是疑惑。
如果大家都在做的事,真的適合所有人,為什麼還是會有人感到迷惘?
為什麼人們總是跟著大多數人的選擇走?
從遠古時代開始,適應群體、符合集體標準是一種求生本能。脫離部落意味著面對掠食者的風險,沒有保護也沒有資源,生存變得困難。因此,與群體保持一致,成為人類最根本的安全機制。
這股影響力並沒有隨著時間消失,反而以更隱微的方式存在於現代社會。
榮格(Carl Jung)認為,人類的行為並非完全由個人意識主導,許多決策其實來自集體無意識(Collective Unconscious)。這是一種超越個體、貫穿世代的心理結構,儲存了人類共同的經驗與象徵,並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與選擇。
在群體裡被接納能讓人感到安心,反之,當我們的選擇與大多數人不同,內心會自然產生不確定感,甚至擔心被質疑。這並不是因為誰真的會來指責,而是潛意識裡覺得違背主流可能讓自己變得格格不入。
這正是集體無意識在運作——社會規範、文化習俗、歷史累積的價值觀,這些並不需要透過刻意學習,它們已經內化成我們的行為模式,甚至讓我們誤以為那些選擇是自己發自內心的決定。
這些選擇,真的來自內心嗎?
我們習慣把自己的決定當作個人的選擇,卻很少過濾訊息的來源。社會的標準、文化的期待、媒體傳遞的資訊,這些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重複,久而久之,便成為我們認為「應該這樣」的信念。
這與榮格提出的「原型(Archetypes)」概念密切相關。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基本構成,深植人類心理的模式。
例如:
-
英雄原型:讓我們嚮往突破困境、獲得成功的故事,無論是神話、電影,甚至是個人目標設定,都受到這種模式影響。
-
母性原型:讓我們本能尋求照護與支持,社會對「理想母親」的期待,也是這種集體意識的投射。
-
秩序與結構:這種原型推動著我們尋求穩定,讓我們覺得有固定的職業、明確的生活規劃才是「對的」。
這些模式深植我們的意識,使我們的選擇與行為與群體的歷史記憶緊密相連。當這些價值觀長時間影響我們的決策,最終會讓我們產生錯覺,以為這就是「我的選擇」。
讓我們多想一步
我們天生渴望歸屬,因為群體帶來安全感,讓我們感受到支持與認同。這份渴望不是錯的,而是一種讓我們得以生存的機制,也是一種讓社會能夠穩定運作的力量。
但在這個過程中,或許可以試著停下來感受——這些選擇與內心的渴望是否一致,還是只是因為這樣比較容易被接受?
榮格認為,當我們對集體無意識有了察覺,我們便擁有了選擇的自由。理解它的影響力後,我們就能辨別:哪些是社會的期待,哪些是真正符合自己的內在需求。
找到平衡,理解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,並用最自在的方式與人連結。如果這條路能讓自己發自內心地認可,那麼不管它是不是「大多數人都在做的選擇」,都會是適合自己的決定。
當我們開始覺察,選擇就不再只是習慣性的延續,而是一種真正發自內心的決定。這樣的決定,無論是在群體裡,還是走出一條不同的路,都能讓人帶著安心與自由感前行。
我們對群體的依賴,不只是來自社會的規範,更是深藏在本能裡的渴望。我們為什麼會渴望與人建立聯繫?為什麼群體對我們來說如此重要?
如果想更深入理解人類對連結的需求,或許你會對這篇文章感興趣:《為什麼我們會渴望與人連結呢?》